計畫簡介
臺灣不是一個單一文化與族群的國家,近年外來移民(如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與外勞)增加,媒體也不時大幅報導台灣的文化衝突與偏見(例如此新聞),凸顯多元文化理解與溝通是當前臺灣教育亟需強化的項目之一。此外,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,跨國界的交流速度頻繁且快,現有大學教育若僅依循過去檢定考試主導語言教學之模式,勢必難以訓練具備全球移動力與競爭力之頂尖人才。英國社會學家包曼(Zygmunt Bauman)提出現代社會應具「流動」之液體特質,在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崛起當下,以往固態僵硬之社會結構將趨向變動之液態;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費德曼(Thomas Friedman)亦勾勒全球化發展趨勢,未來之社會結構趨於「扁平」,隨著資訊交流管道暢通,世界勢必會變得更小。
因此大學教育之目標除了專業知識傳遞外,更須培養於此流動且扁平之全球化時代之多元文化理解與溝通能力,此能力是一種面對未來局勢之自主學習力,是一種獨立思考之思辨力,是一種人際互動之溝通力,更是一種跨越國家與文化之移動力,而鏈結上述各項能力之軸心,即是善用英語進行跨文化溝通的知能。有鑑於此,當前英語文教育的重點,不再只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,更要培養跨文化溝通之視野以及「世界公民」素養。世界公民是國家公民身份之延伸,在全球化浪潮下,國與國之間互動更為緊密,世界公民除對自己所處之國家善盡社會責任,亦應延伸對世界局勢與環境關懷,最終除了能隨心使用語言進行跨文化溝通,更應將語言優勢連結至專業技能,掌握並運用世界趨勢,促使臺灣於下一個世代之發展握有最佳之優勢。
計畫目標
本計畫之目標羅列如下:
- 厚植學生多元文化認知與跨文化溝通能力。
- 強化專業領域及學術英語之應用能力。
- 提昇對全球化與文化議題之思考。
- 培養學生國際合作及交流能力。
透過大一及大二基礎英語文課程之規劃與革新,連結專業課程之訓練與需求,以及整合國際事務合作平臺,培養學生成為具備與全球各地溝通交流能力之世界公民;透過體制化、系統化及永續化之課程實施,以及能力化素養之培訓,建立永續且全面之跨國移動力培養計畫。本計畫以「基礎、專業與文化英語能力之永續深耕」與「通識、專業與國際合作平臺之體制鏈結」為方向,進行大一及大二英語文課程規劃與合作平臺建置,針對學生規劃入學至畢業之一貫性跨國移動能力培養課程,以及建置全面且深入之培養與發展檢測機制。